【前言】金秋九月,桂子飘香,又是一年丰收时。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这是一个致敬奉献、礼赞耕耘的节日,也是一个传承精神、凝聚力量的时刻。在这个属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特殊日子里,我们向每一位坚守初心、默默奉献的老师道一声:“您辛苦了!”日前,性爱视频做出表彰2024-2025年度先进的决定,性爱视频
张东岩获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性爱视频
推出张东岩先进事迹,既是展示优秀教师风采,更是希望全院教职工从先进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齐心协力共创性爱视频
美好未来。
张东岩,男,中共党员。2015年12月加入性爱视频
以来,始终把一腔热情倾注在教学科研一线,砥砺深耕,以实际行动铸成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一、初心如炬,师者仁心:教育的温度源于爱与责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张东岩自站上讲台那一刻起,就用对教育事业最纯粹的热爱,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品格的塑造者”深深刻在内心深处,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直的品格影响学生,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十年如一日,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直的人格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刻诠释了“大先生”的内涵。
在张东岩看来,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他常说:“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心与心的交流、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这种理念贯穿于他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担任《电子材料理论物理》以来,张东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钻研教学方法,力求让课堂更加生动高效,努力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除了做好课堂教学,随时随地利用多种渠道为学生答疑解惑是他一贯的作风。在考前复习阶段,张东岩更是对学生的提问“来者不拒”,一位同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凌晨2点半向张东岩提问,没想到10分钟后就得到了张东岩的回复解答。很多家长都感叹:“若不是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又怎会付出这般毫无保留的心血。”更有家长当面说“孩子遇到您真是福气”;……这些平凡的瞬间,都在述说着教育的美好,藏在每一个用心对待的日子里。

这些点滴付出,汇聚成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仍与他保持联系,时常发来这样的信息:“老师,您当年那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选择”“您的鼓励让我在困境中坚持了下来”。而家长们的一句“孩子遇到您真是福气”,同事们的一句“这门课还得是你讲”,更是对他教育实践的最高褒奖。
二、以爱育人,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绽放光彩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成长节奏。张东岩深谙此理,他始终做到尊重差异、耐心倾听,在育人过程中秉持因材施教理念。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和个性化指导;对于有特长的学生,积极搭建展示平台,助力他们绽放光彩。张东岩经常说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的灌输,而是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焰,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在研究生培养中,张东岩更加注重将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前沿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他指导的研究生不仅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更在实战中锤炼能力、提升格局。许多学生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独当一面,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蜕变。这种以科研育人的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塑造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2020年担任硕士生导师以来,他坚守“国之大者”理念,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让学生在科研项目参与过程中亲身感受科研工作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项目历练中发掘亲身能力,通过实践促成学生的蜕变成长和独当一面,用生动实践诠释了科研育人的成效。2020年至今,张东岩所指导的研究生有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性爱视频
毕业典礼上发言,1人获得性爱视频“优秀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人被提名“校长奖学金”,2人获得“段宝岩科教创新奖”,2人获“小米特等奖学金”。2021级研究生程梦迪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类贡献度SCI论文2篇,二类贡献度SCI论文2篇;2022级研究生刘建宁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类贡献度SCI论文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中科院大类一区期刊Adv. Funct. Mater. (影响因子18.5)。张东岩多培养的研究生多人就业于华为、中兴等行业领军企业,其扎实的学科基础、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张东岩对“因材施教”理念的深刻实践。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长,更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长远规划。正如他所说:“教育的使命,是点燃每个人心中的火焰,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三、以研促教,精益求精:在创新中追求教育卓越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张东岩明白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他始终秉持“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理念,以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以创新思维推动教育变革。他深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
在课程建设方面,张东岩投入大量精力打造“金课”。以《电子材料理论物理I》和《电子材料理论物理II》为例,他不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打造“第二课堂”育人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学生讨论课”“学术沙龙”等活动,营造开放、平等、互动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他还积极推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动态教学资源库,实现教案、课件、习题等资源的实时更新与共享,为青年教师提供宝贵参考。
作为课程骨干教师,张东岩主动承担示范课教学、青年教师培训、课程思政建设等工作。他积极参与性爱视频
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虚心向老一辈教育专家请教,同时热情帮助年轻教师成长。在贯彻落实“人工智能+教育”战略中,他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尝试智慧课堂、虚拟仿真等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学习体验。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张东岩常说:“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密切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动态,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以及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横向项目等多个重要课题。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20余篇。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他的学术影响力,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最新案例和思想火花。
四、结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十年耕耘,初心不改。张东岩用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深刻内涵,他不仅是学生学术上的严师,更是他们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他不仅是同事眼中的业务骨干,更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守望,需要耐心、智慧与热爱。张东岩常说:“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学生成长成才,看到他们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这种幸福,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纯粹热爱,源于他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也源于他对时代使命的自觉担当。
在这个金色的九月,让我们向以张东岩为代表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致敬!他们以初心铸就师魂,以热爱培育英才,以创新引领未来。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明的守护者、梦想的点燃者。致敬教师,致敬平凡中的伟大!